苏堤导游词

2024-03-14

苏堤导游词 篇1

  景点位于西湖的西部水域,西距湖西岸约500米,范围约9.66公顷。它是由苏堤和六桥、御碑及御亭、御书楼遗址等组成。在堤上可欣赏到堤体东西两侧景域内的整个西湖水域和环湖景观,即:堤西的西里湖水域,堤东的外湖水域、湖南、西、北群山山峦,以及湖中三岛和湖东面的沿湖景观。

  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东坡)第二次来杭做知州(任期1089年-1091年)时,见西湖草长水涸,葑田已占西湖之半,于是在第二年上书朝廷,要求疏浚西湖。凭着朝廷给他的100道僧人的“度牒”,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募民开湖,花了20多万人工,终于把葑草打撩干净,并用挖出的葑草和淤泥筑起了这条长堤。后人为缅怀他,称此堤为“苏公堤”,简称“苏堤”。南宋年间,在堤上先后辟建了亭台楼阁,成了湖上游览的喧闹之地。1988年,在堤的南端建起了杭州苏东坡纪念馆,内有苏东坡雕像和苏东坡历史资料展厅。

  苏堤历史悠久,景致迷人,环境幽静,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当春日的拂晓晨光初启,宿雾还未散去,堤上垂柳轻拂、桃花绽放,洋溢着春机盎然的活泼景象。沿堤漫行时如画图般逐渐展开的湖山胜景让人心醉。因此素有“烟柳画桥”之称,自古至今均为观赏西湖全景最佳处。

苏堤导游词 篇2

  各位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将带领你们走近我们都很熟悉的苏东坡。苏东坡又名苏轼,字子瞻,又宇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人,是我国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可是唐宋八大之一,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苏东坡不但书法写得好,画也画得栩栩如生,喜欢画枯木烂石。苏东坡自称有三件不如别人的事,就是喝酒、下棋和唱曲子,但他的的诗文却名垂后世。

  我想大家一定知道苏堤,远处望去,苏堤宛如一条飘逸于湖上的翠绿锦带,在春天那真是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株杨柳间株桃,而苏堤这个名字也是由苏东坡而来的。苏东坡曾在杭州当过两次官。他第一次来杭州当时三十六岁,官职是通判。苏东坡上任后,致力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决于六井的畅通,苏东坡决定首先对杭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但修复六井刚刚开始,苏东坡就被调走了。但没想到的是,五十四苏东坡又被调了回来当知州,他又想疏浚西湖,但当时西湖的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为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在苏东坡和杭州人民经过许许多多的困难后,又把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在堤上种上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把这一条堤称为苏堤。

苏堤导游词 篇3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漫步在苏堤上了。这儿是苏堤的南端,我们沿着这条长堤一路往北,全程2.8公里。请各位边游览边听我介绍。

  杭州苏堤是北宋元?五年(1090),诗人苏轼(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

  苏东坡他是四川眉山人,姓苏名轼,字子瞻,“东坡”是他的号。他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公元1101年,享年64岁。于北宋后期两次来杭任职。他第一次来杭为官是在北宋神宗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公元1071―1074年),任了三年通判。通判的职位仅次于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第二次来杭任职是北宋哲宗元?四年至元?六年(公元1089―1091年),任知州两年。知州相当于市长。难怪杭州人喜欢说,苏东坡是杭州的老市长。这位“老市长”给我们留下了“一湖,一堤,一传世绝诗”,一湖即“西湖”,一堤“苏堤”,一传世绝诗即《饮湖上初晴后雨》。杭州也因他而建有“苏东坡纪念馆”、“东波路”、还出了一道名菜“东坡肉”,可见杭州人对苏东坡的感情之深了。

  苏堤因景色迷人,环境幽静而被人们俗称为“情人堤”,它是情人们悠闲漫步,谈情说爱的好去处。提上自北而南分别建有6座石拱桥,他们是跨虹桥、东浦桥、压堤桥、望山桥、锁澜桥和映波桥。南宋年间,苏堤先后辟建了亭台楼阁,成了湖上游览的喧闹之地。由于堤旁遍植各种花木,其中尤其以柳树和桃树为主,故有“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株杨柳间株桃”的民谚。元代的“钱塘十景”中此处又称为“六桥烟柳”。苏堤四季景色各异,尤以春天景色最令人心醉。由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苏堤上的杨柳较之西湖别的地方的杨柳萌芽要早,因而它成了大自然的信使,率先告诉人们春天的来临。清康熙皇帝南巡杭州,品题西湖十景时,选择了南宋画家的几幅画,改动了几个字,以“苏堤春晓”为十景之首。走在堤上,站在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

  (各位团友,我们的游湖结束后,我们经过南山路去雷锋塔参观游览)

苏堤导游词 篇4

  苏堤春晓俗称苏公堤,为西湖十景之首。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堤宽平均36米。宋朝苏轼任杭州知府时,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筑而成。沿堤栽植杨柳、碧桃等观赏树木以及大批花草,还建有六座单孔石拱桥,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苏东坡曾有诗云:“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漫步在堤上,新柳如烟,春风骀荡,好鸟和鸣,意境动人,故称之为“苏堤春晓”。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它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的。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它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苏堤望山桥南面的御碑亭里立有康熙题写的“苏堤春晓”碑刻。苏堤长达二千余米,两旁遍植桃柳,四季景色各异,每逢阳春三月,柳树成烟,掩映湖面,风趣横生。有诗为证:树烟花雾绕堤沙,楼阁朦胧一半遮。苏堤由南而北有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杭州人将这六座桥俗称为“六吊桥”,民间有“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歌谣。解放后六桥重新加固并拓宽,桥栏杆全部采用青田雕刻民族形式图案,保持古桥原有风貌。

  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

  苏堤长堤延伸,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路。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又相邻,垂杨带跨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苏堤导游词 篇5

  春暖花开的季节,又适逢小长假,在做完所有假期作业后,我像一只被放飞的小鸟,怀着喜悦的.心情,跟随爸爸妈妈来到了苏堤,欣赏西湖美丽的风景。

  到了苏堤北口,我们发现这里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路上,我们随着人流、闻着花香、哼着小调,慢悠悠的向前走,有一种说不尽的舒畅。湖边的柳树嫩绿嫩绿的,它们纷纷垂下了长长的枝条,伸向平静的湖面。一阵和煦的春风拂来,柳枝随风摇摆,湖面荡起涟漪。有树自然也有草,柳树旁边的小草翠绿翠绿的,它们刚从地里探出头来,正好奇的四处张望着,欣赏这美丽的风景。

  湖边的桃花美极了,散发着阵阵诱人的花香。它们有的只开出两三片花瓣;有的已经完全开放了,露出了粉红色的笑脸;有的`还是含苞欲放,紧紧地夹着自己的花瓣。桃红柳绿,生机盎然,用来形容现在的苏堤,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在领略了苏堤美丽的自然风光后,我们又参观了苏东坡纪念馆。苏东坡先生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他和杭州有着不解之缘,在杭州主持修建了苏堤,并留下了三百多篇歌颂杭州的美丽诗篇。

  从纪念馆出来,我们沿着林间小道,继续穿梭在美丽的风景中,不知不觉间,胜利到达了目的地——杭州虎跑公园。这时候,我们才感觉到腿酸脚痛,但与一路上的风景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苏堤导游词 篇6

  据《元史》记载,元祐五年(1090)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曾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苏东坡主持修筑的堤岸,大约是日后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这一条堤岸的雏形。虽说是雏形,但是,构成这一条堤岸最著名的六条桥,即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都已经有了。据说,这些名字都出自苏东坡的锦心绣口。

  苏东坡本人的诗歌中,有关于修筑这条堤岸的清楚记载:“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轼在颍州》)

  南宋开始,苏东坡主持修建的这一条堤岸,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春晓”。不过,可以肯定,今天游人所见的苏堤,早已不复苏东坡修筑的原样,一定经过了无数次的增补修葺,整饬路面,植树造林。比如,在里西湖修筑了“杨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间杭州知州杨孟瑛,就曾经将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于补益“苏堤”。也就是说,今日“苏堤”之美,并非成就于苏东坡一人之手。

  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

苏堤导游词 篇7

  女们、先生们、小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西湖旅行社的导游。我姓马。大家可以称呼我马导,也可以喊我小马,小朋友们就叫我马叔叔吧。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西湖美景,先跟你们说说西湖吧。

  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与南京玄武湖、嘉兴南湖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湖,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杭州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元朝时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拥有三面云山,一水抱城的自然风光,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山水秀色,点缀杭州,吸引游客,抚慰众生。

  你们知道西湖有那十景吗?等小编来告诉你。

  西湖十景

  西湖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

  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西湖山水画。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均有记载。南宋时期诗词提及西湖十景者甚多。十景的共同之点为景点位置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宋亡后,西湖十景随着杭州的衰落也一度不为人知。清康熙帝南巡至杭,为西湖十景题字,同时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但是西照与晓钟两个名称却未被人们接受,后人仍沿用南宋旧名至今。康熙帝为十景题字后,当地官吏将御笔所书景名,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为景点标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碑石阴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广为人知,加之宋元明清及近代众多描绘吟咏十景之绘画、诗词,十景被公认为西湖山水的代表。

  十景名称华美整齐之余,亦充分运用了对偶(严格上并非对仗,对仗还须论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南屏晚钟、雷峰夕照,其中两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对。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或是三潭印月、双峰插云,这些本身也是对偶句或词组,非常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