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水乡的导游词 篇1
从古到今,许多人向往江南水乡,千百年来,苏州水乡几乎成了江南水乡的代名词。
苏州就是江南水乡最美的地方,那的美景如烟如雾,如诗如画。有溢翠流全的田野,宁静安祥的水村,更有园林野台楼阁太湖之美景。苏州古城里,小桥,流水,人家这般清新宁静是从古城骨子里传出来的,苏州城到处是桥,五步一登,十步一跨,谁也不清一路上经过多少座桥,所以在苏州“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就失去了夸张色彩了,苏州城大概有桥三百,在水陆频繁割据的地方飞起一道道彩虹。
桥是了解姑苏风土人情最好处,伫立桥头,看傍水人家,绿树掩映。水巷女子在河旁浣衣,一杵起落声音远远传来,慢了半个节拍,如空谷回音,使人恍如隔世。看苏州姑娘上桥来了,对襟小衫几尽是丝绸,潇潇洒洒。琵琶扣盘得雅致古朴,一级级石阶走过来,风情万种,还有挽满篮沾露香花的卖花姑娘,大桥走来,空气中飘流这一路的花香,你看,小桥上的姑苏风情是如此的美,桥走多了,生命的步伐调便会从容自在,所以苏州人都悠哉游哉的,好像生来就有一种闲情逸志。姑苏人有了好心情,便有了消受美好自然的辛福感。
苏州城最让人难忘的是水巷,觉得它是城里最大方最自然的,房子一幢幢清水出芙蓉般在河边亭亭玉立着,河水想流就直截了当的流下来,想出门就访友了,走出家门踏上河埠在跳上船就凌波而去。每天看到河里的是来来回回的船。甚是一番热闹。闲下来,安安静静对着窗外的水和天读书,读唐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读宋词“过尽千帆皆不是”。苏州的水巷里的河上没有帆,只有橹,那就改成“过尽千橹皆不是”吧。你想起许多发生在苏城里缠绵悱侧的故事,对着静静的流逝的河水发呆,有丁丁冬冬的评弹索弦声。隐隐传来不知唱的又是哪一对才子佳人的命运。苏州的水巷是万千变化的,神奇莫澈,春秋晨昏,各有不同,苏州水巷的写不尽,画不完的!水巷还有低低的河埠和高高的风火墙,还有石库门,石井和河畔人家…。那都是一道道优美的风景。
我们开始踏进苏州小巷,人们会感觉一种静,一种深入骨髓的静。是的,比起其它城市,苏州显然少了一份浮躁之气,多了几份清幽之气。这清幽之气就来自苏州小巷,来自小巷里散发清韵的青石板,来自小巷 里简洁的石库门,来自小巷那“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古民宅。这让人静的苏州小巷的清幽之气由来已久,是从许多宋版线装书飘逸而出的,或从明清青花瓷里盘旋而至的,或从古城庭院深深的园林里散发出来的。那伴昆曲票友们咿咿呀呀的笛声里回环往复的,是穷极一楼阁廊台之变化的苏州园林里修炼而来的,在茫茫的夜里,看月光下故苏城,千家灯火汇成古城的温馨。
看着河里划过的船,感觉从“梦中摇来,向梦漂去”苏州的桥。水巷,小巷让我在苏州城里踏这静谧与惬意。看这枕河的寻常百姓家的花也枕河,再看到村池里的鸭就知道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古宅上空的绿树与繁花,让姑苏城更加的静谧。( 文章阅读网: )
柔情荡漾的故苏水乡让你感受活在当世的人间天堂,是最美,最静,最清幽的地方。
苏州水乡的导游词 篇2
苏州,是江南的渔乡、米乡更是水乡。
清晨,天边刚刚泛起红晕,鸟儿都没鸣唱,山也静静的,苏州人家就提着油灯,架着小木船在湖泊中轻轻荡漾,趁鱼虾都没醒来之时,拿着大网叉,挖起一网泥浆,在湖水中分拣出小鱼小虾,给水田里的大鱼吃。太阳露出半边脸时,小木船上就有了一小堆鱼虾了,回到自家的田地里,在种水稻的绿色水田中放养着的鱼已经开始活动了。这时,男人们扛着一桶桶鱼虾,用大铁叉往水田中撒,大鱼们就冲上来翻滚着,把鱼料一抢而空,吐出几个打泡泡,大概是在表示感谢吧。
当太阳完全升起时,湖边往往会有一群水娘们划着一个个圆圆的大木盆,在水中拉起一种绿色和红色相间的植物,摘下上面的果实,那是水菱。她们的动作是那么的轻快,还不时发出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倘若你走过去,她们会用一种方言热情的跟你打招呼,或是剥出几个刚采的小水菱递给你。白嫩的水菱,就像那些苏州水娘们的笑脸一样可爱,咬一口,一股清凉的感觉直沁肺腑!
他们的屋后假使有一条小溪,那么在夏天月明人静的夜里,常常会瞧见一些孩子,拿着小手电,提着根木棍,在消息中捉青蛙。蒸、爆、炒......无论哪种烧法,孩子们捉回来的青蛙,被水娘们一做,就成了一道美味。
苏州,不论什么,都与水有关,是名副其实的水的故乡。
苏州水乡的导游词 篇3
各位游客,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江南锦绣地,因水而秀丽,水巷因墨客遗韵而风雅,烟柳画桥点缀桨声灯影,寻常人家依红栏水阁,如白居易《登阊门闲望》所云:“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苏州有着独特的居住民俗。有吊闼、墙门、巷门、桥梁,特别是数不清的各式古桥,有许多还拥有诗意桥联,为古城的人文风景凭添许多秀色。
吊闼风情
苏州传统民居中,有一种独特的民居式样,展现的是另一种乡村田园特色,建筑大多单间独筑,门有矮闼,窗有吊闼,所谓一门二吊闼,闼:小门,门屏也。陆德明释文引《韩诗》“门屏之间曰闼”。《汉书、樊哙传》:“哙排闼直入。”吊闼,用麻绳系扣与房内的椽子相连,可以向上吊起的称“吊闼”。有的由上闼门、下闼门组成的门,平时下闼不开,遇红白喜事时则全开,室內变得明亮宽敞了许多。闼门既可采光通风,又起着一定的门的作用,苏州城内旧时街巷中也有此类闼门民居,今仍有残留遗迹。绣花纳鞋女子常坐在闼门、闼窗后做生活。有的矮闼门设在石库门前,大多用竹篾编成八字、万字、一字形花纹,抹上桐油,颜色明亮,耐用又防蛀,后大多用木板制成,据考证,矮闼门最初出现在元朝,设此门是为了便于统治者盘查。如今在苏州太湖边一些村庄还能看到吊闼的遗迹。
墙门与天落撑
苏州居民还有一种特殊的建筑习俗,平淡简约的——墙门。苏州旧时通常是在石库门上设大门,苏州人称“墙门”,用打磨得清亮的青水条砖扁砌在门板上,另外在石库门两边的院墙上砌墙时要先开好门闩洞,苏州人称“墙门洞”,一根粗又长的方形木门闩放在墙门洞中,关门时将长门栓从墙洞中拉到对面的墙洞中,然后在中间再撑一根丁字木撑,苏州人称“天落撑”,一端在门闩下沿,一端入地面凹窝,整个大门就算关好了,既坚固耐用,又放火防盜,现在苏州的传统住宅中还能经常看到墙门、墙门洞,甚至有些还仍在使用一字制门闩和天落撑。吴谚语有:墙门洞里的门闩——直出直进,来形容眼里没人的人。
巷门遗迹
在苏州太湖边的东西山还遗留有唐宋时里坊制脱胎而来的巷门,这是过去聚族而居留下来的民居建制,日出门开,日落则户闭,南宋以后实行里厢制后,商店可以沿街而开,“其后封闭空处,团转屋盖,向背聚居,谓之院子,皆庶民居此”,巷门逐渐废止不行。苏州传统民居内有木门槛,过去称金钢腿。据考证,此种设置是设计建造故宫的`蒯祥发明的,其形制是设计两只靴腿形的斜形凹榫与高门槛相配,遇事可以卸出,即高大又精巧、结实。苏州城里的古宅中现在仍可看到遗留的传统金钢腿门槛,它是苏州建筑工匠智慧的结晶。
桥梁处处流水幽
苏州的居住民俗中还有一项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桥梁,苏州城乡现存还有大量古桥,它们和苏州的大小湖泊、河流、水网构造成水乡古城典型的建筑文化景观。苏州水巷小桥众多,桥上行人车马,桥下通航舶船,有许多买卖就在桥上水边进行,盛夏酷暑市民往往到桥上纳凉,看渔船灯火点点,百舸争流,中秋佳节人们到桥上赏月,苏州城乡八月十八行春桥观串月即是此例。
桥和苏州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自古苏州就以桥梁闻世,唐大诗人白居易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有人从《宋平江图》统计苏州有古桥387座,城内纵横的河道有“三横四直”之称。苏州古桥造型优美,而且桥名多有典故,如“泰让桥”以周泰伯让位南奔,开发吴地有关。如学宫附近有“状元桥”、“蟾宮桥”,与科考、高中状元有关,以传统故事取名:落瓜桥、剪金桥、乘鱼桥、鹤舞桥,苏州人元宵节妇女走三桥袪百病的桥,则多是吉祥名字的桥,万年桥、兴隆桥、吉利桥、寿星桥等,或有以风景取名如青山桥、绿水桥,或以结构取名如板桥、小石桥、虹桥。苏州城乡还有独属一家的桥,富商或做官人家,店在河北岸,家在河南岸就造桥以通连接起来,还盖有屋顶,称廊桥。苏州过去许多庙门口即有桥,造庙时为了方便香客入庙就一起造座桥,则多称庙桥。
苏州古桥旧时多是石桥为主,造型简洁优美,望柱、栏板、雕刻精美吉祥的图案,而且古桥都有桥联遗迹,诗文题咏,语出不俗,典雅有趣。使吴地古桥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闻名世界的枫桥,张继《枫桥夜泊》诗后题咏历朝不绝,如明高启:“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苏州附近吴江之垂虹桥因是江南名胜,历代著名文人题咏不断,如宋王安石有:“他年散发时,最爱垂虹桥。”清乾隆游虹桥后以《晚过吴江》为题咏有:“垂虹蜿蜒卧长波,画戟牙檐薄暮过,灯火千家明如昼,好风好雨视时和。”的诗传世。历代文人、帝王的题咏更增添了苏州古桥的文化内涵。历代桥联题咏题词精当,对仗工整,文词绮丽,如苏州虎丘普济桥联:“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岩塔影立孤峰。”吴江同里渡船桥联有:“春入船唇流水绿,秋月渡江夕阳红。”之句,亦工整典雅。
苏州民间还有许多关于古桥的民间故事流传至今,如观前街附近的有座小桥叫落瓜桥,桥因与吕蒙正的关系而演绎出了一段民间传说,常使听者为之动容。相传吕蒙正落魄苏州,在醋坊桥求乞,有一位农民挑着一担西瓜过桥,一只瓜从担中滚落,吕蒙正拾之归主人,为谢其归瓜,瓜主送一只西瓜给他,吕蒙正捧瓜欲归,不想下桥时西瓜跌落地上,碎成几块。吕蒙正大为懊伤,悻悻而归,后吕蒙正终于以武功立名,从此里坊称此桥为落瓜桥,以纪念吕蒙正勤奋攻读兵书,终于功成名就的事迹。所以可以这样说,苏州的古桥是苏州地区人文景观和居住民俗重要的组成部分。
苏州水乡的导游词 篇4
同里,对很多人来说仍很陌生,但在江南一带,她已是颗灿烂耀目的水乡明珠、旅游新热点。 如果你一起向往周庄那东方威尼斯的韵味,那就更加不能错过同里。 同里镇位于太湖边、运河旁,四周为五湖环抱。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她是江苏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1995年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目前正积极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同里,绝对是块不可多得的江南“富土”。 历史上,同里镇真的称为“富土”。但“富土”之名,过于招摇,故把“富”字不出头,去掉一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变为“里”,同里之名,由此而来。
现在的同里,在“保护古镇,开发旅游”的规划下,先后完成了“一园”、“二堂”、“三桥”和同里湖旅游度假村的项目。目前正积极恢复耕乐堂、计成故居、丁字河道、南园茶楼、珍珠塔等景点,务求以最佳旅游风貌,重现千年古镇的风姿。 归纳各景点特色,同里主要有三多:桥多,明、清建筑多和名人雅士多。我们不妨逐一寻访。
苏州水乡的导游词 篇5
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也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东邻中国最大的工业、金融和贸易中心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辖区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20__年全市户籍总人口达826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38.21万人。暂住登记人口586万。苏州下辖7个市辖区、代管5个县级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市、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
苏州境内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被誉为“人间天堂”。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苏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苏州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也是4个全国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之一。苏州是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实际享受副省级城市待遇,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原址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临”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境内文物古迹有487处,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101处。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水城门——盘门就坐落在苏州古城南面的盘门风景区。
苏州是东方水城。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2%,湖泊河流星罗棋布,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五分之四的水域在其境内,东山、西山、光福、石湖、虞山、尚湖等风景区分布其间,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文坛贤能辈出,绘画、书法、篆刻、诗文流派纷呈。评弹、昆曲、苏剧被誉为苏州文化的“三朵花”,昆曲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苏绣、缂丝、玉雕、泥塑、宋锦和木刻等精湛工艺品享誉海内外;古寺、古塔、古桥等古典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苏州是江南水乡古镇的典范,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昆山的周庄、锦溪,吴中的木渎、甪直,吴江的同里。这些古镇完整地、大量地保留着明、清两代的古宅,保持着原有的古朴风貌、水乡特色、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社会人文研究价值和历代建筑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