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古迹导游词 篇1
钦命禄泉的传说——禄泉乡吧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吉林省辽源市寿山镇禄山村的禄泉湖畔。 四季分明,景色迷人!属清朝盛京围场之一部。相传,清祖努尔哈赤曾与辉发部落苦战!后被敌追杀,单枪匹马遁入此山。此时,正直盛夏,真是人困马乏,口渴难耐。突见山中有一茅舍,炊烟袅袅,鸡犬争鸣,便上前求救。舍中迎出一老翁,见状便取一瓢山泉水与清祖饮之。顿觉冰彻透骨,乏困具无,精神倍增!有如浆玉液。清祖方细看老翁:虽须发皆白,却是身形矫健、红面童颜。老翁又引家人相见,原来已四世同堂。老翁、老妪均年过百岁。清祖便请教长寿秘诀,老翁答曰:“某祖辈居此山,饮此泉,足不出谷。与世无争尔!”
清祖沉思良久,乃曰:“能四世同堂,享尽天伦乃为福;长命百岁、白发童颜乃为禄!人生福禄双全,生复何求?”后高祖登基,为抱老翁饮龙之恩,派人送金匾一块,上书:“钦命禄泉”并赐前山为福山,后山为禄山,沿用至今。
吉林古迹导游词 篇2
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位于吉林省集安市,是奴隶制国家高句丽王朝的遗迹。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
集安市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在集安市文物局管理下,始建于1983年,下设集安市博物馆、好太王碑(含太王陵)、将军坟、禹山贵族墓地、丸都山城五个景区,景区总面积857679平方米。20xx年7月1日,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十二座王陵、二十六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一号陪冢。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国内城与丸都山城城外,在群山环抱的通沟平原上,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洞沟古墓群,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它不仅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宝库。
景区特色
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都城址,丸都山城的布局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透过国内城与丸都山城,可以见证高句丽创造的辉煌文明。
吉林古迹导游词 篇3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20xx年)出生于河南巩县,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死在湘江船上,因其曾任工部之官,所以后世亦称“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至衰的交替时代,经历了唐中期的“安史之乱”,他的许多诗篇,真实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尊他为“诗圣”。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起茅屋,在此居住历时近四年,在这四年之中,他著作了大量的诗文达240篇,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居草堂时作出的。
从北宋开始,后人在诗人的故居建园立祠,并多次修葺,现在的建筑规模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20xx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20xx年)的两次较大规模的修建中确立的,现存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
步入草堂的正门,两株大榕树耸立在古石桥旁,大树枝繁叶茂,浓郁遮天。跨越石桥,穿过梅林就来到了“大廨”,大廨后是“诗史堂”,堂中陈列杜甫塑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还有名人题写的对联。穿堂后过小桥,就来到了“工部祠”。祠内有明、清石刻和清代的泥塑,供奉有杜甫的塑像,塑像的两侧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陆游的塑像和石刻像。
“大廨”与“工部祠”的东西两侧,是杜甫纪念馆陈列室。“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展出了各种版本的杜诗。右边的“恰受航轩”是杜甫诗歌选译展览室。“诗史堂”左右两边的陈列室,展出了与杜诗有关的书画。
绕过“工部祠”后侧的假山,便到了解放后扩建的园亭。这里有水池、荷花、玉兰、海棠、月桂、山茶等,名花贵木,枝叶繁茂,水波潋滟,台、亭、水榭点缀其间,景色十分优美,颇有江南园林的风韵。
1961年3月,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 (712~770) 杜甫(公元720xx年-公元770年),字子美,别名杜少陵、杜工部等,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自号少陵野老,有“诗圣”之称。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杜工部集》、《三吏》、《三别》等。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对后世影响甚大。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