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导游词介绍

2024-03-09

贵州的导游词介绍 篇1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参加贵州旅游团队。我是大家此行导游员木可。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壮美大瀑布多彩贵州风相信有很多人对贵州的了解始于那句“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俗语;我想三千八百万贵州各族人民不会认同,因为它的描述与实际的贵州截然相反,“晚上下雨白天晴、公路同乡处处平、人逢节日遍身银”才是真正的贵州。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实乃“中国之宝贝”。根据“贵州”二字写法,乃‘中、一、贝、州’,即‘中国的一个宝贝之州’,一语道破贵州的奇特与珍贵。贵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贝呢?它是天、地、人三者完美结合、和谐相伴的一个大宝贝,是自然与人类文化的一片净土。贵州的“天”—洁净、湿润、气候宜人;贵州的“地”—由变化万千的喀斯特奇观构成;贵州的“人”—生活在多种文化环境之中,并且创造出绚烂多姿的文化与文明。贵州位于北纬24〃37′到29′13′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富、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在地球气候变得越来越恶劣的今天,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人们饱受炎热的煎熬、干旱的折磨、洪涝的危害、沙尘暴的袭击;自然灾害正在大范围地侵蚀人类的家园,可是在贵州这块宝地上,它的天仍然是四季如春、三晴两雨、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俨然一个难得的大空调。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环境,造就了贵州种类繁多、覆盖丰厚的绿色植被,演绎出“山山张家界、处处九寨沟”神奇画卷,由此得到‘公园省’、‘空调省’的美誉,这正是贵州动人魅力之所在。明初刘伯温曾经预言:“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云贵以什么来取胜江南呢?刘伯温又说:“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贵州风光的集中表现就是那莽莽大山了。贵州属高原山地,山地和丘陵占据境内地土面积的95.2%,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到过云南的人,也许听说过它的“十八怪”;这次去贵州旅游,贵州也有八怪。

  第一怪:石片当瓦盖

  贵州的石头很特别,层次清楚,能剥离出几厘米厚的石片儿,用这些石片儿代替传统的烧结瓦,虽面积不是太统一和整齐,但免去了烧制的耗费,且比瓦片结实耐用,何乐而不为?

  第二怪:老太太上山比车快

  贵州的山很多,所以路也艰难,盘山公路在山上绕了一圈儿又一圈儿,即使再快的汽车,沿着盘山公路上山,也要一环一环的绕上去,路程自然是人们行走小径的几十倍,因而,等汽车绕上去了,即便是脚慢的老太太,也早提前到达了啊!

  第三怪:半边房屋依山盖

  安顺龙宫景区就有许多依山而建的房屋,借用山体作为后沿墙,巧借地势,也省去了一面墙的石料,据老百姓讲,这样建屋还有冬暖夏凉的优势呢!

  第四怪:山包儿独立在

  贵州的山,尤其在黔西南、黔南等地,贵州的山都是独立突兀的,只有山脚下是相互连在一起的,远不象云南的山峦,连接起来是同一个山脊那样绵延起伏、峰峦叠翠,这可能就是山包儿独立在的所在吧?

  第五怪:房顶上种菜

  这并非普遍现象,而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就是条件好的居民在建造房子时,往往用水泥加固房顶,然后留有女儿墙,在女儿墙内铺上好土,种些常用蔬菜,却也落得个能不求人就不求人,丰衣足食般的感觉!

  第六怪:辣椒当成家常菜

  贵州地处高原山区,同时雨勤构成了完整的潮湿气候,常吃辣椒可以驱寒强身吧?有时我就不明白,西北的大漠边缘,在万里夕阳中的居民也是凡食毕有辣椒,那他们是为了什么呢?也许恶劣的食品条件下,为了下饭吧?贵州居民特别是苗、侗族除喜食辣外,更嗜食酸。当地谚云:“三日不吃酸,走路打蹿蹿(意为不稳)”。由此也衍生出两道名菜:一是酸汤鱼。制作时先将西红柿、生姜等放入米汤中,存于瓦缸发酵,再加入多种中草药及花椒、葱、香椿等与鱼煮之,汤鲜肉嫩,酸辣可口,食之胃口大开。二是虎皮辣椒,即将青椒置于火上烤后撕成条,拌以酱油等作料,装盘上菜。

  第七怪:三个老鼠一麻袋

  这里的老鼠当然指的是硕鼠,每个好几公斤重的样子,几个就能装一麻袋。

  不过,这个怪应该和云南的三个老鼠一麻袋应该是如出一辙。

  第八怪:厕所随身带

  指过去厕所少,苗族人长裙,随处可如厕方便。在贵州,苗、侗、布依等40多个少数民族和睦相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妇女尤喜以银饰装扮,据说一个苗族妇女全身所披银饰品重达16千克。但在田间劳作时,则不戴饰品,下半身多穿裙(亦称百折裙)。当需“解手”时,随时可蹲下,裙四下张开笼罩,宛若一天然厕所。

  还有听到另外导游所言:越丑越好卖(贵州天麻)树皮当成药来卖(贵州杜仲)酒香不飘国内飘国外(贵州茅台)……

  贵阳的女子特别忌讳被叫做“小姐”,据说稍有姿色的女子可被称呼为“钉子”,按照姿色等级分为——金钉子银钉子铜钉子铁钉子。少数民族又将女子称呼为“娘娘(niangniang请念第一声)”。相对应,略有几分姿色,或者说可以参加加油好男儿比赛的男子。被叫为“钳子”,金钳子银钳子铜钳子铁钳子。

贵州的导游词介绍 篇2

  各位游客:首先欢迎你们来盐官旅游,我姓,你们可以叫我“小”,我们首先安排的景点是宰相府第风情一条街。

  盐官位于钱塘江北岸,与萧山隔江相望,东距上海160公里,西距杭州45公里,是历史文化名镇。盐官之名始于西汉,因吴王刘濞煮海为盐,在此设司盐之官而得名。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盐官景区面积5.4平方公里,总人口7120人。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让人目不暇接。其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四处,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各位游客,在盐官东北部,有一条宰相府第风情街,它以“宰相府第”陈阁老宅为中心,集中体现了盐官古镇的皇家气息与人文风范。

  “宰相府第风情街到了”,有史可查到的盐官古城建城时间是在唐永徽六年(655年),距今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从建城1949年的千余年间,盐官长期作为县(州)治所在地,盐官有一首民谣:“一座古塔十年庙,五大城门四吊桥,七十二弄三大街……”这里就描绘出了我们盐官众多的名胜古迹,盐官有五大城门分别为:东门春熙门、南门镇海门、西门安戌门、北门拱辰门、东北门宣德门。宣德门又称小东门,所以这个吊桥也称为小东门吊桥了。城墙、城楼、城门等等都是盐官作为古城的最显著的特色。

  “宰相府第风情一条街”全长600米,现在我们看到的宣德门是整条街的起点,宣德门这三个字是盐官北宋状元张九成题写的,意思是“宣扬德化”的意思。城门上的“镇海楼”之名是乾隆皇帝所赐,当时乾隆皇帝四次到盐官,三次是从这扇门进来的。乾隆到盐官最主要的目的是巡视海塘,同时由于舟马劳顿,乾隆到宣德门后,一般都要到城楼上去看看,顺便听听大臣门关于海塘治理的一些汇报。整个吊桥、护城河和城墙构成了盐官城的外层防御屏障。走过城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教场、点将台。其中的点将台和东吴大都都陆逊有关,陆逊是一位既有学识,又有卓见的政治家,三国时的“夷陵之战”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干,当时陆逊做过“海昌屯田都慰”,这个都尉府就设在盐官,为了缅怀陆逊出任“海昌屯田都慰”时的功绩,特设点将台纪念陆逊,海宁市还特选取新建的主干大道命名“海昌路”以志纪念。

  而这点将台也是年张纪中导演的鹿鼎记在盐官拍摄的开机仪式,当时张纪中把扬州的戏选在了盐官,而这条老街正是韦小宝在扬州城的重头戏,当时在老街上有三场戏,分别是一、小时候在丽春院听书偷酒;二、是奉康熙之旨回扬州收复吴三桂心腹葛尔丹和桑结时看望在丽春院的老母亲。三、是陈近南死后在奉旨来灭天地会与率天地会反清皆不能的两难选择中,回扬州率一家10口赴滇潜逃。鹿鼎记头尾的重头戏都在这长600米的老街上。

  走过点将台,我们看到的这些房子都是古商铺,街的右边有一个“百工技艺”的展示区。海宁到现在还流传着“学得一身好手艺,走遍天下有饭吃”的俗话,在这个展出区里大家可以看到箍桶师傅、穿棕绷师傅、磨剪刀师傅在劳作,这些都是海宁传统的手工业行当,当然有些行当,现已被现在的新技术所代替,但回往过去这无疑是一种传统文化,现在海宁的“百工技艺”发展日益繁荣,在这里只展示了其中的一角,各位游客如您感兴趣的话可以慢慢感受一下。

  走过两边的古商铺,我们来到了这条街的第一个景点“江南民俗风情馆”

  民俗风情馆的这座房子,原先是清朝末期一位孙县令的家宅,当时他在嘉善做县令,这座房屋的建筑挑梁完整,保存得比较好。

  “民俗风情馆”第一部分陈列的是皮影戏。来到盐官你不得不来看一下皮影戏,在这里面有着盐官古典文化的精华,皮影戏始于春秋战国,西汉时期进入宫中为游戏之物,至唐代皮影剪刻日益精致,用作讲史传经,到宋代皮影戏真正成为百戏中的正剧,不但流于酒肆茶坊,而且登堂入室,作为皇家庆典项目之一。宋室南迁定都临安(杭州)之后,部分皮影艺人由此南下,北方的技艺与南方的文化相融合,形成独具一格的江南皮影的典型代表。海宁皮影戏自古四大腔之一的“海盐腔”既有高亢激昂又有优美抒情,典牌十分丰富,约有100多个。江南皮影戏以浙江为代表,而浙江目前硕果仅存的皮影戏剧团,就是现在在这里演出的“郎家班”。皮影郎家班创建于清光绪元年,即1875年,最盛时期曾创建了三套皮影班。足迹遍及江南大小乡镇。好,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皮影艺人们的精彩表演。他们曾去过乌镇、杭州宋城、新西兰演出过,都受到了游客的好评。看完皮影戏后我们可以看一下两边是演出的皮影用具、皮影剧名。

  好,各位游客往这边走。

  “民俗风情馆”的第二部分是“养蚕人家”和“农耕时代”。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长江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水稻文明和蚕桑文明,民俗的形成,往往是在某种信仰的作用下,祈望通过某种神力,保佑粮食和蚕茧得到丰收,民间多子多福的信念,可能来自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本馆“农耕时代”部分展示当年水稻文明的一些特征。各位游客,如你能发挥想象,也许可以勾勒出当年“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

  我们现在看到这里有一个石臼,盐官是良渚文化的腹地,最迟在约五、六千年以前,这里的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并且利用简陋的石器脱谷,以便吃上米饭。此后,这种石器逐渐发展成石臼。

  石臼的主要功能是将已脱栊的米打白,使用的工具是榔头。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方形的石臼就是盐官城外一个姓吴的家族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早期的石臼以方形为主,代表“天圆地方”之意。明清以后,石臼逐步以圆形的为主。除了打米,古代盐官人还用石臼来打制年糕。人们把糯米用石磨磨成糯米粉,蒸熟。然后把蒸熟的糯米粉用纱布包裹放在石臼中用榔头敲打,增加其密度和韧性,再制作成年糕。这样打制出来的年糕既耐放、不容易变质,又别有风味。这项技术一直沿用至今。每年春节以前,都有大量的上海人、杭州人到盐官收购石臼年糕回去享用。

  现在请大家看这个石磨。石磨曾经是盐官城居民普遍使用的家庭用具。利用石磨的两块石头间的纹路,可以将坚硬的东西如黄豆、芝麻等磨成细粉,制成石磨豆腐、石磨芝麻酥糖、小磨麻油等食品。

  民俗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神灵信仰的世俗化结合。这一点在“养蚕人家”表现十分充分,在单一的农业社会,养蚕几乎是农民一年的全部经济收入,历来有“蚕熟半年稻”的说法。马明王就是蚕花菩萨,主管蚕事,“请蚕花”是清明搞的活动。人们为了预祝蚕花“有长头”,希望自己家的蚕茧结得好,能够卖个好价钱,就来拜一下这们马明王菩萨。各位游客,您可以随意参观一下,参观好之后我们在门口集合。

  在“民俗风情馆”门口,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像前面的宜兴紫砂壶、苏州刺绣等。这些东西从南宋的时候开始,就可以在盐官本地买到,这是因为盐官地处钱塘江入海口的咽喉处,距对面萧山只有2-3公里路程,过去在以船为工具的时候,盐官是主要的交通要道,物资集散地。历来商贾云集,再加上盐官本地的物产也十分丰富。大家看到了吗?前面有两家蚕丝坊,里面出售的蚕丝制品,都是手工制作的,历来是本地的特产。除了这些,盐官本地的特产还有“三把刀”即片刀、糕刀、药刀;朱万昌的糕点、盐官的汪菜等。现在我十分钟时间,您可以在这里走走看看,买一些特产回去,好了之后,我们在“花居雅舍”门口集合。

  好了,现在我们来到了这条街的第二个景点“花居雅舍”。这里是青楼文化的陈列展厅,分青楼和红粉两个区块展示。

  首先大家请看当时央视版鹿鼎记在这里拍摄的演员阵容,花居雅舍当时拍摄的是鹿鼎中的丽春院,这里也就是韦小宝所出身的鱼龙混杂的丽春院,也是他母亲韦春花招待客人的地方。

  青楼在古代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确实担任了某种角色。可以说,不了解青楼,不了解青楼女子,就不可能完整地了解古代文化。

  所以在这青楼区块里面主要展示了青楼的文化。青楼中的代表当然是比较突出的有十大名妓的文学。现在带大家先来参观青楼与文学区块。这里主要展示的是青楼女子与文人名士的交往中她们自己创作的一些文学作品。大家可以看到墙壁上有薛涛作的《春望》,薛涛当时与元稹有很多的书信交往,在交往中她写诗信用的纸都是自己制作的,称为薛涛笺。在这里也有展示,我们可以看一下,非常漂亮有诗意。

  接下来我们上楼参观,这里是青楼与名士的展厅,在古代传媒业不发达,甚至还没有的情况下,文学的词曲发展,只能依懒于乐妓的演唱,才能得以广泛的传播,所以就产生了名士与青楼女子频繁的接触,产生了很多传奇爱情,在这里就可以看到一副冒辟疆与董小婉避难盐官图,董小婉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名妓,在第一次见到冒辟疆的时候,两人就相互仰慕,三年后,冒辟疆再次来到董小婉的身边,因董小婉对冒辟疆说:“与其做庸人妇,毋宁为夫子妾。”但这件事因为董小婉家中负债三千金加上董小婉的身份还是金陵乐妓,冒辟疆当时又要去南京科举,因而就这样担搁了下来,董小婉决定到南京与冒辟疆相会,此举真情感动了一些人,如钱谦益、柳如是夫妇就出钱为她赎身,将她送到了冒府,最终董小婉脱离经尘,与冒辟疆一起。

  在青楼与名士的接触中,柳永是相当有名的,请大家看一下柳永游妓图,柳永原名柳三变,年青的时候到京城去科举考试,因年少风流,经常出入于青楼常为乐妓、乐公们填词,名气在京城里是相当大的,有次填词的时候得罪了宋仁宗,所以考试完了后,把他的名字勾掉了,让他一生去填词,柳永就在青楼中打出了“奉旨填词”的招牌,一生在青楼中度过,成了当时青楼女子的大众情人,这副就是在青楼中生活的一场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厅也是青楼女子活动的场所,从这些摆设当中可以看出那些青楼女子是相当注重文学修养的,从这一面也看出了这些青楼女子的文学素养为名士们的作品了素材,现在我们去看青楼与历史展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宋江夜访李师师图”,这是《水浒传》中出现的一个场景,从这幅画上也看到了青楼女子不仅与名士有联系,更与当时的历史融合在一起,起到一种传承作用。

  现在我们去参观红粉区块,在这里展示的是他们生活起居的一个区块。

  接下来我们下楼去看一下进门的正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十大名妓图,像时间上离我们最近的这一位赛金花曾出使四国:德、奥、俄、荷,因她善于交际,回国后在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后,由于她们一些努力,曾保护了一些老百姓,这里还有一账桌,这里就进门的另一件事情,把银子换成兑钱,这是防止青楼女子私吞银俩的一种措施,我们去下进,这里有她们的一些宗教活动的.房间,中间的这一位是白眉神,专们保佑青楼女子的,右边这位就是财神,右边这位就是观音了。

  好了,我们去看一下青楼区块的最后一个展厅——青楼与音乐。

  在古时,宫廷和青楼是音乐的发源与传播的主要场所,这里的二胡、古筝之类为当时青楼女子必须掌握的音乐素养,特别是这干墙上挂的更是青楼女子自己创作的,相当有才华。

  各位游客,“五土庙”是一个道教寺庙,是盐官的社稷坛,也就是古代每年春秋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盐官县令欧阳珣重修社稷坛后逐渐发展为庙.至明代中期,盐官社稷坛被“五土庙”所取代.“五土”即指“五方土帝”.“祭五方”在古代一直是天子的专利,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展现帝王一统天下的愿望.或许正是盐官与皇家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使得帝王许可了盐官“五土庙”的建造.帝王专祭的“五方土帝”让百姓祭祀,这在全国道教寺庙中是唯一的.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就往前走,这边是盐官著名的百年老店“朱万昌食铺”,这是建于晚清的一家以生产出售传统中式茶点为经营特色的商号。其名声曾经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响绝一时,特色产品有百果大芝麻饼、松子糕、芝麻酥糖等。各位有兴趣的就尝尝,好就带点回去?这边还有一个景观更绝,龙凤井,这可是一个古井,它是北宁时期的产物。这里水中树立的是一个灯幢。灯幢是经幢的一种变体,经幢主要是宗教性的,同时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

  现在请大家一起随我参观下一个景点国棋圣院

  这里是乾嘉年间两位棋坛高手范西屏、施襄夏当年的主要活动场所,他们是数千年围棋发展史上最为杰出的棋圣。请看,“国棋圣院”这四个大字是由清代大文学家、书法家袁枚题写,他写的《范西屏墓志铭》对范西屏有极高的。

  来,我们首先参观弈圣堂。“弈”在我国古代是围棋的专用名,《说文解字》中有明确定义:“弈,围棋也。”现在弈也指象棋等其它棋类,象棋同样起源于我国,比围棋稍晚一点,它与围棋并称为我国的国棋。那么“圣”字当然是指范西屏、施襄夏两位棋圣。这块匾额是由晚清时期海宁的又一位围棋顶级国手陈子仙题写。表达了他对先圣的崇敬之情。

  请看这副对联,“黑白争雄,当湖十局传百世;纹枰逐鹿,宁邑双星耀千秋”。因围棋子是由黑白二色组成,所以黑白泛指围棋,下联的纹枰古时专指围棋盘。大家请注意,这里的当湖十局可是我国围棋史上的一件大事,当湖就是现在的平湖,受当时平湖望族张永年的邀请,范、施二位棋圣在平湖对弈十多局,斗得惊心动魄、技惊四座,创造了围棋史上登峰造极之作,人称当湖十局,至今仍被棋手们奉为典范。

贵州的导游词介绍 篇3

  靖江王府自洪武五年以元顺帝潜邸改建后,时隔二十一年,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有旨命徐溥等人重新修造王府。一是因朱守谦就藩桂林仅三载,就被召还京师,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死,他都没有回到藩国,以至王府长达十二年无主居住,时逢新王受封,有着新王新居的用途。二是初建时当立国之初,国力薄弱,王宫建筑未免因陋就简,而需改建。

  王府早期还算朴实,但是明代中期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嘉靖五年至七年(公元 1526~1520xx年)恭惠王朱邦苎于宫西建起了懋德堂,万历年间又复多鼎建,如独秀峰下有宝善堂、尊乐堂、拱新亭、山月亭、绿竹轩。峰上有玄武阁,观音堂。月牙池畔有乐山、探奇、瞻云三个景点,以备清眺。王府的建筑就十分可观了。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定南王孔有德平定广西并驻节靖江王府,所以史籍上又把靖江王府称之为定南王府。顺治九年李定国攻占桂林,孔有德放火自焚,王府变成一片瓦砾。顺治十四年,改定南王府为贡院。端礼门的三拱门改为单拱门,这大概是为适合贡院现制的结果。其上重建门楼,称“景幅楼”。宣统期间,贡院东侧改作初级师范学堂校址,西侧改作模范小学堂校址,同时,在独秀峰下设咨议局,在城内东南角增建广西图书馆。

  民国十年,孙中山先生北伐督师桂林,设总统行辕于王府,指挥北伐。1944年桂林沦陷,贡院的建筑同整个城市一样,被化为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