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简单的辞职信

2024-10-07

一封简单的辞职信 篇1

  尊敬的X经理(或公司人事部):

  您好!我很遗憾自己在这个时候向公司正式提出辞职。我来公司也快一年了,也很荣幸自己成为XX公司的一员。在公司工作一年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与技能,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处于良好的态势。非常感激公司给予了我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中,工作和学习的机会。但是我因为个人原因需要辞职,因我新购房屋在城南,到公司的距离超过15公里,每天往返公司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这对我的工作已造成不良影响,(离职原因也可以写成:因本人身体的缘故,需回家调养,希望不要因为我的个人原因,影响了工作的进展。)因此,我不得不忍痛离开热爱的岗位。我希望在XX年X月XX日之前完成工作交接,请领导安排工作交接人选。在未离开岗位之前,我一定会站好最后一班岗,我所在岗位的工作请领导尽管分配,我一定会尽自己的职,做好应该做的事。望领导批准我的申请,并请协助办理相关离职手续。祝您身体健康,事业顺心。并祝公司以后事业蓬勃发展。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20xx年XX月XX日

一封简单的辞职信 篇2

  尊敬的领导:

  首先致以我深深的歉意,怀着极其复杂而愧疚的心境写下这份辞职信,很遗憾自我在这个时候突然向公司提出辞职,纯粹是处于个人原因,不能在公司继续发展!

  我很遗憾自我在这个时候向公司正式提出辞职申请。

  我十分重视在xx公司这半年的工作经历,也很荣幸自我以往成为xx公司这个充满活力团体的一员,我确信我在xx公司的这段经历和经验,将会给我以后的职业发展带来十分大的帮忙,很感激_总经理当初给我一个xx公司工作的机会,我将以在xx公司工作过而感到荣耀和自豪.

  来到公司也已经快两年了,在这近两年里,得到了公司各位同事的多方帮忙,我十分感激公司各位同事。正是在那里我有过欢笑,也有过泪水,更有过收获。公司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开明的工作作风,一度让我有着找到了依靠的感觉,在那里我能开心的工作,开心的学习。或许这真是对的,由此我开始了思索,认真的思考。

  本人由于个人原因,准备和公司解除劳动关系,为此给公司带来不便敬请谅解!请于审批,并安排人员接手我的工作。

  可是最近我感觉到自我不适合做这份工作,同时也想换一下环境。我也很清楚这时候向公司辞职于公司于自我都是一个考验,公司正值用人之际,公司新的项目的启动,所有的后续工作在公司上下极力重视下一步步推进。也正是研究到公司今后在这个项目安排的合理性,本着对公司负责的态度,为了不让公司因我而造成的决策失误,我郑重向公司提出辞职。

  我研究在此辞呈递交之后的2-4周内离开公司,这样您将有时间去寻找适合人选,来填补因我离职而造成的空缺,同时我也能够协助您对新人进行入职培训,使他尽快熟悉工作。

  能为公司效力的日子不多了,我必须会把好自我最终一班岗,做好工作的交接工作,尽力让项目做到平衡过渡。离开这个公司,离开这些以往同甘共苦的同事,很舍不得,舍不得领导们的尊尊教诲,舍不得同事之间的那片真诚和友善。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我们公司已经发生了巨大可喜的变化,我很遗憾不能为公司辉煌的明天贡献自我的力量。我仅有衷心祝愿公司的业绩一路飙升!公司领导及各位同事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20xx年xx月x日

一封简单的辞职信 篇3

  对比这封辞职信,再联想前不久上海36岁it男猝死事件,可以看出,这两个事例代表的,无疑是人们对于工作和生活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人认为工作要为生活服务,工作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另一种人则把工作当成生活的全部内容,工作必须要拼命。

  对于那位36岁加班猝死的it男来说,他玩命工作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但也就是因为对于成功太渴望,不注重劳逸结合,最后使生活的一切美好可能戛然而止。而这位写出"最具情怀辞职信"的女教师,并非在工作上不努力,她在校教书十余年,授课水平获得学生普遍好评,而且还是校级骨干教师。显然,这位女教师更懂得处理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她没有因为向往高品质生活,而去敷衍工作,也没有因为要在工作上做出成绩,而丧失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样的工作生活态度,才是值得我们向往和学习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都要像这位女教师那样,为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辞职不工作了,而是说对待工作和生活,我们不能偏颇,不仅要懂得,想要获得优质生活,必须要在工作上做出成绩,也要懂得,要是不注重劳逸结合,做工作难免会事倍功半,也会让生活的品质大打折扣。其实,也只有首先拥有生活上的幸福快乐,才能有工作态度的积极上进,并由此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做到正确协调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不仅需要个人观念的改变,同时也需要相应社会文化的支持。社会上要积极倡导健康的工作生活方式,不能用职场价值去衡量一个人的全部,而要宽容对待每个人对于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承认价值追求的多元化。只有社会评价不再偏颇,我们每个人才有勇气去践行更多的生活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