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初中作文 篇1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的习俗初中作文 篇2
春节来临,人们都沉浸在春节带来的欢乐气氛中。人们互相祝福和祈愿,日子越过越红火。春节有很多传统的习俗,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每个地方的过节习俗都各具特色。就让我来说说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吧!
每到过年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扫屋除尘,寓意是把前一年的霉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其次就是家家户户贴对联、挂灯笼。对联上写着各不相同的祝福,象征着人们对往后的美好愿望。门口上挂着火红的大灯笼,就像闪烁的星星,呈现出一派繁华的景象。
除夕之夜,人们燃放烟花 爆竹,五彩斑斓、各式各样的烟花直冲云霄,有的像一颗颗小流星仰望这片天空,从空中瞬间滑下;又像一川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壮观极了!传说放鞭炮是为了驱逐一个叫“年”的怪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燃放鞭炮会污染空气、破坏生态。这就提醒我们要爱护环境,减少对鞭炮的燃放。
传统的习俗有很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吃年夜饭和拜年。年夜饭还叫作团圆饭,桌子上摆着丰盛可口的美食,让人一看馋的直流口水。全家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品尝着美食,好不惬意!我感觉一年之中最热闹的事情莫过于吃团圆饭了。大年初一,我们都穿着新衣服去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会给我们“压岁钱”。表示镇恶驱邪,希望我们晚辈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成长。
春节,还有好多的习俗。都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带来了传承,让我们更深刻认识了历史!
春节的习俗初中作文 篇3
“扭秧歌”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妈妈经常提到他;陌生的是,我从来没见过。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去年春节,我有机会看到了它,那场面可真够壮观的,使我终身难忘。
正月初一的早上,妈妈带我去逛地坛庙会。庙会上,卖的东西可真不少。光是吃的就有七八十种,什么“驴打滚”,“艾窝窝”。让人看了真要垂涎三尺了。庙会里不仅东西多,尔且人也特多。远远看去,人群就像一团乱麻缠在一起似的,黑压压的一片。忽然,我发现东北角的人最多,人们紧紧挨在一起。
我好不容易才挤进去。往前一看,嘿!这是什么?真棒。只见广场上几位老爷爷和老奶奶,身穿红色的服装走摆摆步。衣服上挂着一条红段子,腰上系着一只鼓。随着鼓不停的敲,翩翩起舞。脚步随着鼓点越跳越快,最后想飞起来一样。场面十分壮观。
这时,妈妈挤了进来,对我说:“佳欣,这是扭秧歌。”“是啊。孩子。”这时,一位老爷爷搭上话,“扭秧歌在你出生前就不演了,你是第一次看吧?”我轻轻点点头。老爷爷继续说:“要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我们继承民族文化,可能你们这辈人尽看不着他了。”
听着这位纯朴憨厚的北京老汉的一番话,看着扭秧歌,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阵阵的波澜,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中国扭秧歌和许多其他民族文艺,都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珍品,如果人们一味的去追求洋玩意尔把我们自己的艺术珍品扔掉,那多可惜啊!
“扭秧歌”不但是中国的“土产”,而且它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气魄,把奋进的精神带给我们每个人,我们一定要继承他,发扬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