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2022-07-21

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

  1.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2.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3.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4.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杜甫《九日寄岑参》

  5.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6.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韩琦《九日水阁》

  7.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8. 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9. 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10.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11.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12.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13. 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14. 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

  15.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2

  1.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3.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梧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4.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5. 只座上、已无老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6. 愁不肯、与诗平。——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7.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参》

  8. 初见雁,已闻砧。——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9.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10. 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古风。重阳德泽展,万国欢娱同。——《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

  11. 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潘希白《大有·九日》

  12. 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重阳日酬李观》

  13.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14.中秋才过,又是重阳到。露乍冷,寒将报。绿香催渚芰,黄密攒庭草。人未老,蓝桥谩促霜砧捣。照影兰缸晕,破户银蟾小。樽在眼,从谁倒。强铺同处被,愁卸欢时帽。须信道,狂心未歇情难老。——李之仪《千秋岁》

  15. 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3

  1. 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2. 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3.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4.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九日作》

  5.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6. 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7.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重阳席上赋》

  8.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9.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10.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11.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韩琦《九日水阁》

  12.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九日登巴台》

  13.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4. 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15.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辛弃疾《踏莎行》

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4

  1. 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2.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3.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李白《九日龙山饮》

  4. 自摘霜葱宜荐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5.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6.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7.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

  9.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10.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11.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九日》

  12. 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13. 对青山强整乌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14. 菊花清瘦杜秋娘。——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15. 记长楸走马,雕弓{扌笮}柳,前事休评。——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5

  1.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重阳阻雨》

  2. 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3.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旅中过重阳》

  4.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5.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6. 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旅馆但知闻蟋蟀,邮童不解献茱萸。——《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7.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8.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9. 六曲屏山和梦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0. 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11.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杜甫《九日寄岑参》

  12. 近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13. 凤城歌管有新音。——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14.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5. 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6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干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

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7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8

  九日登花马池城明代:王琼

  白池青草古盐州,倚啸高城豁望眸。

  河朔毡庐千里迥,泾原旌节隔年留。

  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

  诸将至今多卫霍,伫看露布上龙楼。

  ①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乾隆宁夏府志》《乾隆银川小志》《嘉庆灵州志迹》《光绪花马池志迹》《民国朔方道志》均收录此诗)。这首诗的作者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登上花马池城楼,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抒发着自己的感慨。

  ②白池:盐湖名。在今盐池县北,即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之北大池。古盐州:南北朝至西夏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以西安州改置,治五原镇(今陕西定边县南),领大兴、五原两郡,辖今宁夏盐池县、陕西定边县及内蒙古的鄂托克旗、乌审旗南部,境内有盐池多处。隋大业三年(620xx年)改盐川郡,辖五原一县,朝廷设盐州牧监于此。唐武德元年(620xx年)复改盐州,辖五原、兴宁二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五原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盐州,永泰元年(765年)升都督府。元和八年(820xx年)领五原、白池二县。唐朝设乌池榷税使以专盐利。宋至道初年(995年)被西夏攻占,仍为盐州,境内之乌池、白池,以盛产青、白盐著称。

  ③豁望眸:《光绪花马池志迹》作“豁远眸”。 豁,开阔的样子。眸,眼中瞳人,泛指眼睛。

  ④河朔:地区名,泛指黄河以北。迥(jiǒng):远。

  ⑤泾原:唐方镇名。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长期辖有泾、原二州,相当今甘肃、宁夏的六盘山以东,浦河以西地区。《嘉庆灵州志迹》、《光绪花马池志迹》作“泾源”。旌节:古代指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后借以泛指信符。唐制中,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行则建节,树六纛。亦借指节度使;军权。这里是作者自称。隔年留:意为自己在这里又多呆了一个年头。

  ⑥辕门:军营的大门。菊酒:即菊花酒。重阳佳节,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9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译文:

  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

  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

  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

  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

  作者:顾炎武(1613~1682年),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曾自署蒋山佣。

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0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唐代:赵彦昭

  秋豫凝仙览,宸游转翠华。呼鹰下鸟路,戏马出龙沙。

  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须陪长久宴,岁岁奉吹花。

  赵彦昭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九日幸临渭亭登高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1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宋代: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云朵的影子浸在江水里,鸿雁正打算向南飞。我带着酒壶,邀集客人,找一个苍翠清寂、烟雾氤氲的地方去饮酒。人世间难得一笑,还好有紫萸黄菊可以摘下来插在头上,自娱自乐一番。风景还是往年的风景,而人早已不是往昔的人了。

  为了庆贺重阳节,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请不要再推辞不喝了。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古往今来,无穷无尽。人间多少春花秋月,终难逃危机。你去问问齐景公,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

  注释

  1.隐括:指对原有作品的内容、语言加以剪裁、修改而成新篇。

  2.结客:和客人们一起登山。

  3.尘世:即人生。

  4.紫萸:即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

  5.酩酊:大醉貌。

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2

  出自现代诗人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赏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于此,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古

  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天难老”。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就是片段,“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这三个字简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诗的说明,必须注意。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象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在这壮大,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通过具体感性而显现的抽象理念。所以,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因为,从另一角度着眼,便又看到:前虚后实,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升华,两句是有机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不达意,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3

  九日置酒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近人陈衍说:“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语,似只有此诗。”(《宋诗精华录》)评价得很好。

  诗的首联破题。起句点明节令,音调高扬。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令诗人为之神驰。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同样写秋晨,则“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赵嘏《长安秋望》),有送目伤秋之愁;“白雁南飞天欲霜,萧萧风雨又重阳”(鲁渊《重九》),则有去国怀乡之思。而宋祁此句,不作愁语,气局一新。这也是诗人境遇气质使然。

  次句由“重”字引出。“高台复帐驻鸣茄”,气派十足。又是“高台”,又是“复帐”,又是“鸣茄”,其场面之阔绰,气氛之热烈,历历如绘。这决非庶民之登高,而是富贵人赏秋的情景。诗人少年得志,一生显达,历任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晚年知成都府,该诗中有“白首太守”之句,应是晚年在成都所作。

  颔联承上,写佳日兴会,形象鲜明。出句与对句分写登高与饮酒两个场面。“遨欢”、“促饮”二语,道出了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盛况。“任落风前帽”一句活用典故。《晋书·孟嘉传》:“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古人把此事作为风流美事,杜甫曾反其意而用之:“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九日蓝田崔氏庄》)甚为宋人所激赏。宋祁又反杜诗之意。一用“羞”,一用“住”;一沉郁,一洒脱。显示心境不同,诗境亦不同。“争吹酒上花”,意谓争饮菊花酒。重阳节登山饮菊花酒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雅事。“任落”、“争吹”两词相反相成。诗人兴会淋漓之状毕现。

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4

  九月十日即事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正见其愁怀难以排解。此诗语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沉。主要表现了作者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而在节日里所引发的忧伤情绪。

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5

  【唐】鲍溶

  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几回为客逢佳节,

  曾见何人再少年。霜报征衣冷针指,雁惊幽梦泪婵娟。

  古来醉乐皆难得,留取穷通付上天。

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6

  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唐代:阴行先

  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阴行先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7

  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宋代:陈师道

  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这首诗是重阳登高即景抒怀之作。1089年(元祐四年),作者在徐州任州学教授,诗即作于此时。

  诗的开头两句写景:“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广阔的原野上,远处平林漠漠,戏马台一带已经荒凉了。山寺里送来晚钟的声音,仿佛报知人们,已到夕阳快要下山的时候。诗句中点明了季节、地点和时间,语意闲雅。第三四两句抒情:“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时节易得,又是一年的重阳。每逢佳节,人们便有思亲之感;而菊花却依旧开放,还是和去年一样,送来阵阵的寒香。寒花,指菊花。诗句中含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感慨。自然的规律,总是如此。

  五六两句,记节日清游的情况:“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头巾被风吹得歪斜了,诗人更觉得清霜已侵上了鬓发。诗歌的语言佳妙,也有“清便富丽”的高致,就像宋广平写《梅花赋》,措词婉媚,并不碍其铁石心肠一样。这两句写的是登高赋诗,妙在隐而不露。结尾两句:“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性。”抒发游赏以后的感想。“落木”句用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汇滚滚来”句意,写傍晚登览所见的远近景象。“此身”句感叹节物如此可念,登临清赏的机会正不应放弃,而此日此身,还须忙于世务,很难得有时间,这又是十分可惜的。

  陈师道作诗多学杜甫,这首也是学杜甫有得之作,瘦劲浑厚。三四两句语淡而有高致。

重阳节诗句_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8

  风入松·九日元代:张可久

  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

  这支小令描写重阳节的西湖景色,表现出观景赏花的兴致和乐观愉快的心情。曲中毫无叹老嗟卑之辞,洋溢着欢快乐观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