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雾霾绿色出行宣传活动策划方案

2024-11-04

减少雾霾绿色出行宣传活动策划方案 篇1

  保护环境 绿色出行 活动策划方案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共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应采取行动保护和净化我们的地球。自行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骑行自行车没有尾气的排放,减少空气污染, 没有太大的噪声,减少雾霾, 另外,自行车轻便,形状小,不会占据太多的空间,缓解了交通压力。 同时,骑自行车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

  方案一:

  公共自行车骑行宣传活动

  前期准备:

  1、公共自行车15辆

  2、公共自行车调度车1辆

  3、自行车骑手15名

  4、主题横幅(标语)

  路线:

  (起)淮阴县小营广场

  淮海广场 万达广场 会展中心(讫)

  时间:

  周六/周日/节假日

  具体安排:

  协会出面跟淮安市公共自行车公司协商,由他们提供15辆公共自行车(三个批次型号,每个型号提供5辆),同时提供调度车一辆。协会内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自行车骑手15名。自行车公司将15辆自行车运到小营广场,我们的人到小营广场集中。选择一个人流量相对集中的时间段,从小营广场出发:沿淮海北路一直向南,途径一院、黄河桥、淮海广场,再沿淮海东路向东到万达广场,最后到会展中心门前广场。全程约8公里,骑行大概需要1小时。

  骑行过程中,安全问题最重要,所有车手必须按顺序依次前行,不得超车,不得闯红灯。如有车手中途感觉不适,立刻退出,车辆由调度车回收,人员自行选择交通方式到指定地点结合。

  方案中取得公共自行车公司的帮助是关键,因为存在一定难度,提供备选方案一套: 整个流程不变,主要是从自行车来源上重新选择:协会内提前招募骑手,要求是必须有市民卡或者B卡,要能自己借出公共自行车,绕过跟公共自行车公司接触这一关。中途如有车手需要退出,就近选择还车点还车。

  如果选择备选方案,则必须将骑行时间严格控制在一小时之内,因为超过一小时要收取费用。或者中途分批次换车(到借车点先还后借)。中途换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要提前考虑好。

  重申:整个活动过程中安全最重要,所有参与人员对自己的安全负责,若发生安全问题,与组织者及协会无关。

  方案二:

  公共自行车宣传活动

  内容:

  协会联合淮安市公共自行车公司及相关政府部门共同举办,我们协会出人员,公共自行车公司出资源,由他们提供部分自行车(15---20辆)、公共自行车宣传册若干。

  选择一个周末,利用上午或者下午半天,在金鹰广场或者会展中心广场,举办大型公共自行车宣传活动,内容主要是引导人们怎样去办理自行车借用卡,以及现场演示怎样借车、怎样还车,骑行途中发生故障怎么处理等,重点是宣传公共出行的优点和好处(协会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先行宣传到每位参与的自愿者)。同时安排5人一组的车队在活动现场周边不间断骑行,以扩大宣传效果。

  选择场地要有公共自行车借/还车点,方便现场演示。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宣传环保,减少雾霾,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以及宣传公共出行对我们大淮安的交通带来的便捷、骑行自行车对个人的身体带来的好处等。同时让我们组织在城市中多一次展现的机会,以提高我们的影响力。

  请大家积极热烈讨论,多提宝贵意见!!

减少雾霾绿色出行宣传活动策划方案 篇2

  一.策划名称:绿色出行,创低碳生活,

  二.活动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动车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相当程度上方便了出行,但是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交通堵塞,尤其在兰州这样狭长的地带,更加明显。由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空气往往被污染,在绍兴污染指数常常在160左右,人们很难看见蓝蓝的天空,空气污染不但对城市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更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绿色出行成为了人们共同的心愿。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1.加强人们绿色出行的观念,进行环保教育及宣传。

  2.减少雾霾,为城市的绿色建设贡献一份力。

  3.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品格。

  4.加深同学之间的联络与友谊。

  四.前期准备

  1.进行踩点,提前对发放彩页的停车场,校园停车区域进行考察。

  2.宣传部,在4月20日之前制作出宣传彩页200张,海报4张。

  3.组织部,在4月23日派发给入党积极分子活动通知。

  五.活动对象

  大一,大二每班一个入党积极分子(21人)

  六.活动内容

  4月24日(下午1点到2点半)在校园内进行宣传彩页活动。人员分成4组,第一组人员在实训楼旁的地下停车室发彩页,并张贴海报。第二组人员在体育馆旁的地下停车室发彩页, 并张贴海报。第三组人员对校园南边的车辆发彩页,第四组对校园北边的车辆发彩页。 活动结束后,2点40校门口集合。

  注意事项:纪检部在活动开始前登记人员出勤, 为参加人员准备矿泉水。

减少雾霾绿色出行宣传活动策划方案 篇3

  (一)落实法治宣传制度

  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的原则确定责任单位。各部门、社区要按照自身职责要求制定本部门、社区的年度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计划;每季度结束后下一个月6个工作日内向街道普法办报送季度完成情况,年底前报送年度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牵头单位:街道普法办,协助单位:各普法成员单位)

  (二)开展公职人员学法用法守法活动。

  一是继续做好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把宪法学习和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列入党委(党组)理论中心小组学习内容,严格落实《南湾街道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制度》,领导干部制定个人年度学法计划。落实领导干部与顾问律师“结对子”工作。街道领导主动与街道法律顾问结对子,顾问律师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法律意见,进一步提升领导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法治意识,同时积极收集新法新规,协助领导干部及时了解司法动态。街道普法办要建立工作制度与活动台账,及时收集反馈意见与法律需求,总结经验,推动结对子活动深入开展。

  (牵头单位:宣传部,协助单位:司法所)

  二是开展公职人员法律素养提升活动。根据中央、省、市、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开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全年组织一次公职人员法治专题讲座,一次法治考试。不断提升公职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并模范学法用法守法。

  (牵头单位:组织部,协助单位:街属各部门、各社区)

  (三)全方面建设普法育民工程,提升社区居民法治素养。

  紧密结合普法对象不同的法律需求,多角度全方面的开展特色普法宣传育民工程。各社区每季度联合社区法律顾问组织开展一次“法律进社区”活动和“以案释法”活动。通过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课件、剖析鲜活生动的典型案例等,提升普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推动法治宣传向社区居民延伸。保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荣誉。

  要求:各社区每季度联合社区法律顾问组织开展一次“法律五进”活动和“以案释法”活动。

  (牵头单位:司法所,协助单位:总工会、各社区工作站)

  (四)充分利用龙岗第一课平台,法治教育基,以及各单位线上线下宣传平台,宣传法治实践、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精神。(牵头单位:司法所,协助单位:街属各部门、各社区)

  (五)努力扩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参与面

  积极开展“法律体检”进企业活动。结合涉企联合检查,开展法律体检活动,促进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用工等方面更加规范,做的规避法律风险。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创建法治文化示范企业。

  (牵头单位:司法所,协助单位:安监办、劳动办、执法队)

  (六)做好重要时间节点的法治宣传工作

  组织好“12.4”全国宪法日暨法治宣传月宣传活动,突出“12.4”宪法宣传的主题,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早策划部署,整合宣传资源,创新宣传形式,研讨、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活动,不断提升法制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做好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4.26知识产权宣传周、6.26国际禁毒日、11.9消防宣传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普法宣传40年”、“双区”建设等重要法律宣传时间节点和事项的宣传,做好各项专项大型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好“人民调解宣传月”、安全生产宣传月、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月、消防安全月等系列普法活动治。

  (责任单位:司法所、街属各部门、各社区)

  (七)开展普法绩效考核。以司法部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评价指标(普法工作在党委政府综合绩效考核中分值占比及分值,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覆盖率,建立法治宣传栏(橱窗)、法治宣传长廊、法治图书室、法治文化墙等阵地的社区数,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配备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年度述法比例,行政诉讼败诉率,法治区开展法治创建比例)为指引,推进普法工作。

  (责任人单位:司法所、街属各部门、各社区)

  开展“七五”普法总结验收。做好“七五”普法资料的手机整理。迎接上级的“七五”普法终期检查。

  (牵头单位:司法所,协助单位:普法成员单位)

  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职责单位要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作为推进南湾一流法治街道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牵头单位根据各自的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进度安排,切实加大人、财、物保障力度,确保各项目标落实任务完成。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各单位要针对重点对象、重点区域、重点问题、重点需求开展法治宣传与服务。科学确定法治宣传内容,力求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要明确法律依据和违法后果,切实增强宣传的有效性。

  (三)注重创新,扩大影响。街属各部门、各社区要加强宣传形式和手段的创新,提升宣传效果,提高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