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论文范文:和谐文化建设的探讨

2019-07-18

  摘 要:社会和谐是人类的一种美好追求,和谐社会则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以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注重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实际上还更应注重从文化的角度来加以构建,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全面的真正的和谐。

  关键词:和谐社会 文化底蕴 本质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和谐,只有当产生深层的文化和谐,才能造就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全面的、可持续的社会和谐。

  一、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显著标志

  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延伸,是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综合水平的象征,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谐社会是一个人和自然共生双赢的概念,是一个综合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社会系统内部基本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之间的和谐,是文化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1]和谐社会最终还是都要回归到人,落实到本质,而文化则是反映社会存在、反映社会中人的显著标志。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文化这个着力点,全球化的今天,各国联系日益密切,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竞争日益激烈。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紧密相连,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社会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起着增强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和谐文化既是我国当代经济和政治基本特征的反映,又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要想实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兴旺发达,进行文化建设无疑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动力

  (一)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全党同志必须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党的xx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竟争力”。

  这些命题都充分体现了党对文化建设在认识上的深化,建设和谐文化更是体现了党在社会发展战略上的远见卓识。

  (二)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凝聚和激励力量

  未来国家间的竟争,取决于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技术、教育程度等,归根结底,是社会文化的竟争。我国要在全球综合国力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须高度重视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要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党的思想和路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精神力量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同时,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这同样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国论文服务网是为广大评职称客户提供全文方位的文化建设论文下载、文化建设论文快速发表服务的首选网站。

  三、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途径

  (一)准确把握和谐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那规律,指引我们去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在新时期,我们要继续用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运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践中总结的规律和经验,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的和谐文化。

  在xx大报告中也曾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2]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就是必须坚持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和谐文化理论创新。

  (二)讲究“做法”艺术以提升文化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包括我们要“做什么”的任务和目标体系的和谐,更包括我们要“怎样做”的做法的和谐。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