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语言学获得了全面发展,就理论语言学来说,推动其发展的动力,乃是关于语言本质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把语言看成是一种行为,产生了"面向经验"的研究;把语言看作是人类先天的能力,产生了"面向理论"的研究;认为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结构系统,导致了形式主义的研究;而强调语言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则形成了功能主义的研究。本文扼要介绍了几种语言学方向的主要特征,并根据作者所见,作了简短的评说
关键词:语言学;方向;特征
0、引 言
20世纪是语言学飞速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在即将跨进新世纪的时刻,回顾1xx年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我们看到的是一幅百家争鸣、生机盎然的景象。语言学同许多人文社会科学部门和自然科学部门乃至高新技术都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日趋密切的联系,被公认是一门领先的科学。[1]
1xx年来,有的语言学流派,思想影响广泛,流传至今;有的学派开始时囿于一域,几十年后却又倍受关注;"有的理论热闹了一阵子,又冷了下去了;有的学科一开头声势很盛,但失之庞杂,经过巩固,在理论上有所充实,研究也深入一步;有的以相当完整的理论开始,几十年中不断修改,虽缺乏初期的魅力,但创始者仍在继续探索之中。"[2]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推动其发展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根源上看,制约和影响20世纪语言学发展的,乃是关于"语言是什么"这样一个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20世纪的语言学的四个两对不同的发展方向。
第一对是"面向经验"(experience oriented)语言学和"面向理论"(theory oriented)语言学。前者把语言看成是人类的一种行为,后者则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素质或机制。第二对是"形式主义"语言学和"功能主义"语言学。[3]形式主义语言学致力于自然语言形式特征的刻划,功能主义语言学则强调对语言形式传递信息的动能解释[4]。形式和功能是语言的两个互为依存的方面,这两种语言学的区别表面上是对这两个方面选择的不同,其深层则仍是两种语言观的对立:是把语言看成一种自足的符号系统,还是把语言看作是结构上受到人类认知能力和语境限制的工具。
当然,这两对语言学并非相互隔绝的,而是相互渗透的。比如,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格语法(case grammar)、生成语义学(generative grammar)、蒙太格语法(montague grammar),关系语法(relational grammar)等可看作是"面向理论"的语言学,而其中转换生成语法、蒙太格语法又属于"形式主义"语言学,格语法则是"功能主义"语言学的一个范例。
还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大陆地区的语言学一般并不注重建立学派,而是在汉语研究中综合运用、借鉴各种研究方法(当然也涉及到理论)来解决问题,表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例如近年来我国语法界的"三个平面"的理论[5~6]。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特点。
在本文以下的讨论中,将避开上述"渗透"问题,集中说明两对语言学的不同特征,用有限的篇幅给读者一个鲜明的印象。
1、"面向经验"还是"面向理论"
语言学界对这两个概念有不同的表述,英文通常称作"experience oriented"和"theory oriented",也有的著作将它们叫作"older approach"(老的方向)和"newer approach"(新的方向),"open grammar"(开放语法)和"narrow grammar"(限制语法)[7]。"面向经验"的语言学以美国描写语言学为代表[8],这种语言学对我国大陆影响极大,直到今天,许多语言学文献还都明显带有它的痕迹。"面向理论"的语言学以转换生成语言学为代表。这种语言学在西方曾盛极一时,70年代开始对我国语言学界产生影响,其影响虽不及"面向经验"的语言学那么广泛,但在青年学者中不乏同盟者。
这两种语言学在哲学基础、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理论性质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有着尖锐的对立,从而成为引人注目的两大阵营。
1.1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在西方语言学史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长期存在,20世纪中,这种争论演变得异常激烈[9]。
"面向经验"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认为人的知识只能从经验中获得,否认理性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面向经验"的语言学主张语言研究只能以经验过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即只能研究可以直接观察的语言事实为材料,而靠内省获得的材料是靠不住的。因此,这种语言学的研究总是从收集语言材料的起点的,在这个方向上工作的语言学家大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田野调查,强调语言工作者应当具有熟练获取语料的能力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