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销的人群里老人居多,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离退休老干部,可谓是“为革命献出了无悔的青春”,为什么我不用“无悔的一生”呢?因为我觉得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配不上这个词。他们总是希望能钻制度的空子,多从学校的公费医疗经费里抽出些钱来,假如不能满足本来就无理的要求,便立刻要拿出“老干部”的架势来,用“年龄”和“党龄”来压人,说一些令人乍舌的话。从道德的角度来讲这叫倚老卖老,从党性的角度来讲“世界观改造不到位”。
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并不能用工作时间的长短来衡量,而要以他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来衡量,不论年龄少长,道之所存,贡献之所存也。假如公费医疗经费能少一些,学校不就能拿出更多的钱来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了吗?
我们仍旧处在生产力还不十分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蛋糕”总共就那么大,你多吃一些,我就少吃一口,社会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这是自然法则,是规律。所谓党员,就应该是贡献在前享受在后,我只吃能够保证我继续工作的那部分蛋糕,绝不多吃多占。我为了能把这个蛋糕做大而努力,为了能使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吃上蛋糕而努力,而不是退休之后,在怎么样能更多的拿国家的钱上“发挥余热”。那些“老同志们”的这种“多吃多占”的行为令我费解,也使我明白,不仅只有学习是“终身制”,自身世界观的改造也应该是“终身制”的。
作为一名一线普通党员,我的妈妈十分优秀。这不仅是从那许多的“优秀工作者”称号的奖状中得出的结论,更是从大部分前来报销的人走时脸上的微笑中发出的感慨。我敬佩我的妈妈,为她能在这个“与人斗”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她能在许多不耐烦的人前耐心解释,为她能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仍然对我恬然一笑,我疑心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让我的妈妈在自己的岗位上如此敬业呢?这种力量就是“主义”,就是一个简单的近乎简陋的意念:这是我的工作,我要把它做好。这不仅是对一个人的道德要求,更是对一个党员的党性要求。这两者,本质上有相通的地方。
对我而言,妈妈是个普通人,一个平凡的劳动者,但她更是一个“不平凡”的普通党员。能长久地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折腾”,“做好自己这份工”,便已经是不凡了。其实平凡与否又有什么所谓呢?只要主义真,评述由后人。
还有一些话要讲,妈妈的工资比同级别的人高,原因一开始就已经提到了。这就告诉我“知识就是力量”,勉励我要将有限的青春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去,以取得更高的回报。是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奉献精神要特别提倡,但更要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因为不讲这种制度而单讲奉献,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人民群众不行,短期可以,长期不行。妈妈是党员,更是一个普通人,是人就离不开柴米油盐、五谷杂粮,这也是规律。
这些便是我陪妈妈上班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