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荡然无遗 | |||
| 拼音 | dàng rán wú yí | ||
| 简拼 | drwy | ||
| 近义词 | 荡然无余、荡然无存 | ||
| 反义词 | |||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 ||
|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 ||
| 成语解释 | 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全都毁坏,消失尽净。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或毁坏 | ||
| 成语出处 | 唐·白居易《议碑碣词赋》:“著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 | ||
| 成语用法 | 作谓语、状语;指消失 | ||
| 例子 | 《太平广记·杂编》:“窃有所虑,因又焚之。于是图画奇迹,荡然无遗矣。” | ||
| 英文翻译 | reduce to nothing | ||
| 产生年代 | 古代 | ||
| 常用程度 | 一般 | ||
| 荡然无遗 | |||
| 拼音 | dàng rán wú yí | ||
| 简拼 | drwy | ||
| 近义词 | 荡然无余、荡然无存 | ||
| 反义词 | |||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 ||
|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 ||
| 成语解释 | 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全都毁坏,消失尽净。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或毁坏 | ||
| 成语出处 | 唐·白居易《议碑碣词赋》:“著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 | ||
| 成语用法 | 作谓语、状语;指消失 | ||
| 例子 | 《太平广记·杂编》:“窃有所虑,因又焚之。于是图画奇迹,荡然无遗矣。” | ||
| 英文翻译 | reduce to nothing | ||
| 产生年代 | 古代 | ||
| 常用程度 | 一般 | ||